首页 > 宝宝护理 > 宝宝呵护 > 从完全读懂宝宝的哭闹开始,看见宝宝眼里的世界!

从完全读懂宝宝的哭闹开始,看见宝宝眼里的世界!

来源:育教儿    阅读: 2.92W 次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喜怒哀惧,人之常情。但孩子的眼泪和哭泣有时候让父母们心烦意乱。最近看到一个帖子,题目是“孩子用哭解决的问题”,这个题目隐含着孩子把“哭”当作一种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暗示,的确也有不少网友跟帖写了自己家孩子怎样“用哭解决问题”的情况。看上去,似乎孩子生而就具有和父母斗争以及控制父母的智


读懂孩子哭的含义:

在熟练掌握语言(通常要到2岁以后)、理解自己内心发生的情绪情感(通常至少要到3岁以后)和能预测他人的行为(至少要到1岁以后)之前,哭闹是孩子用来表达不舒服和需求的一种常见的方法。

从完全读懂宝宝的哭闹开始,看见宝宝眼里的世界!

孩子哭闹,可能是因为:

痛苦

不会说话的新生儿用哭泣告诉父母:“我饿了!”“我不舒服!”“我有些不对劲!”在这个月龄,爸爸妈妈需要对宝宝的哭泣及时做出反应。

在宝宝的情绪彻底失控之前,你大概有30秒的时间放下手边的事情,赶到宝宝的身边,去检查一下他的情况。

很多情况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痛苦,比如肚子饿、生病、身体不舒服、过于疲惫、感到冷/热、等待的时间过长、被人欺负、受到冤枉、父母对自己很凶等等。

悲伤

(1)与妈妈分离。在七八月以后,当孩子与母亲或者主要照料者建立了依恋之后,他们非常喜欢时时刻刻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,与妈妈或者主要照料者的分离都会让他很痛苦。

这个月龄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客体永恒的概念,他并不懂得妈妈消失之后,还会再出现,每一次的分离对他来说都是可怕的。

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,孩子对时间的感觉和大人是不一样的。离开妈妈五分钟,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生一世!

你可以想象一下,如果自己全副身心地热爱一个人,而不得不与之永别时的那种感受。

(2)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。珍爱的玩具被打碎,自己最满意的一幅作品被人破坏了,都会让孩子深深地感到难过,因而哭泣。

(3)感到妈妈不爱自己了。孩子对妈妈或者主要养育者的情绪情感变化非常敏感,研究发现,如果没有得到妈妈及时响应,或者看到妈妈对自己很严肃、冷着脸,哪怕只是2个月的小宝宝,也会因为悲伤而哭泣。

现在,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,喜欢玩手机,不看着孩子,人虽然在,但和孩子缺乏眼神的交流,对于孩子而言,这种陪伴会带来一种抛弃感,孩子可能也会因此而哭闹。

国外一项研究表明,许多孩子会通过带有挑衅性质的行为引起家长关注,从而与移动电子产品争夺父母的注意力。

恐惧

作为大人,我们有时候可能也会“害怕地哭”,何况孩子。如果不能理解大人所建立的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有多么巨大,可以借助阅读格列佛游记中的《大人国》章节想象一下。

而且,人类对恐惧的记忆很牢固,宝宝也是如此。到了4~6个月,当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恐惧再次发生的时候,宝宝会预先感到恐惧。

比如,有些宝宝一进保健站,虽然还没有打针但已经开始哭泣。比如如果有些人曾经对宝宝非常凶,可能他再见到这个人的时候,就会哭起来。

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会让小孩子感到害怕。他可能会害怕:

(1)某些情境:与你分离、与陌生人相处(陌生人焦虑一般出现在六七个月以后)、陌生的环境、洗澡、洗头、入睡(对于幼儿来说那是一种失去意识的感觉)、眼睛进水、噪音、医院、上学、黑暗、高处、水边、沙地等等。

(2)动物:任何动物都有可能,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害怕对象。

(3)自然现象:打雷、闪电、狂风、巨浪。

(4)各种各样的意外:突然的巨大声响、奇怪的声音(吹风机、抽油烟机、洗衣机、吸尘器等等的声音)、突然的光亮、突然出现的人等等。

(5)想象中的危险:童话故事和某些绘本、奇怪的人、怪物、猛兽、电视电影或者动画片中看到的可怕的东西。

从完全读懂宝宝的哭闹开始,看见宝宝眼里的世界! 第2张

愤怒

出生两个月以后,限制孩子(比如,不让他玩某个玩具、吃某个东西啃手),愿望得不到满足(比如,想要妈妈抱,被妈妈拒绝等),强迫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,被人欺负,都会让宝宝愤怒。

愤怒让宝宝很难受,他会哭泣,而且他的脸可能会憋得很红。

此外,如果孩子的痛苦没有得到及时的抚慰,也会转变成愤怒。

宝宝的愤怒反应在6个月以后逐渐变得强烈。在6个月以后,随着身体的发育,宝宝表达愤怒的方式也会更多了,除了会被气得哇哇大哭外,他们还可能会扔东西、打人等等。但在3岁之前,宝宝都还没有能力能够去控制自己的愤怒。

挫折

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愤怒和痛苦,比如,尝试拿某个玩具而没有成功,搭积木失败,都可能会因为自尊受损而哭泣。

在孩子3岁以后,他们有了更复杂的情绪情感反应,在他们感到内疚、羞耻、尴尬、妒忌时,都有可能会哭闹。

如何面对孩子的哭闹

孩子的眼泪和哭闹让大人们心烦意乱。面对一个哭泣的孩子,你可能会感到悲伤和难过——因为心疼;你也可能会感到愤怒或烦躁——因为他让你感到挫败,觉得自己无能,他让你颜面大失,他不是你理想中的完美孩子。

这种时候,很多父母最想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别哭了!“或者想威胁他们:“再哭我就不要你了!” 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哭闹,强硬地要求孩子停止,或者威胁他们,不但不能帮助孩子管理情绪,反而会叠加孩子原本的情绪,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处理。

但这并不是说,我们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或需求,永远不和他分离,保护他免受一切苦难和恐惧,进而避免让他哭泣,让他总是高高兴兴的。

很多父母之所以把孩子的哭闹当作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,一是因为父母们误以为,孩子的哭闹是在提要求——你得为我做些什么;二是父母们误以为自己需要去满足孩子的每个愿望。我们当然无法、也不应该满足孩子的某些需求。

父母避免以下几种典型的行为:

(1)有求必应。每当孩子一哭,就有求必应,或者即使孩子没有明确的需求,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提前进行安抚。这样一方面会使得孩子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,也会使孩子渐渐学会用哭泣来要挟父母。

(2)忽视。对孩子的哭泣不理不睬。让一个孩子独自哭泣,对他而言无异于一种抛弃。这种忽视孩子情绪的做法,只会让孩子的痛苦转变为愤怒;或者为了避免这种忽视引发的被抛弃感,压抑自己的情绪。

(3)惩罚。对孩子的哭泣零容忍,命令孩子“不许哭”,否则就要进行责罚。这种做法完全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反面榜样,而且会加深儿童的恐惧、忧郁和沮丧,并且会破坏亲子关系,阻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。

那么,应该怎么处理孩子的哭闹呢?

(1)父母需要掌握孩子的情绪智力的发展规律,知道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局限性,不要对孩子提超出现实的要求。

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,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,了解事情的运行规则,调控自己的情绪,觉察他人的情绪,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,并且根据这些信息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,这都需要相当成熟的心理能力,通常这些能力3-6岁以前的孩子尚未掌握。

(2)早期养育需要及时响应。在生命最初的12个月,如果父母总是能做到及时响应孩子的召唤,尽快出现在他们身边,减少他们的痛苦,让他们感到舒适和安全,通常能够有效地让他们停止哭泣。

这些付出是值得的,如果养育得当,随着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,到了1岁以后,通常宝宝哭得会越来越少。

(3)读懂孩子的情绪语言。如果你已经理解,孩子的哭闹只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。那么你就会懂得,面对哭闹的孩子,最好的办法就是陪伴和倾听,引领他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。当身边的人情绪失控的时候,我们很难只是倾听他说自己发生了什么,而不去干预、不去提供解决办法或给出建议。很难不急于去让他脱离这种状态,帮助他恢复平静。更何况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。

看到一个孩子满地打滚、哭闹着说:“我想再吃一个冰激凌!”父母的感受可能是愤怒,行为上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拒绝这样不合理的要求。这种做法通常只会让孩子哭闹得更厉害,以及你自己更生气。

不如换一个做法:理解孩子想得到一个东西,得不到的痛苦,允许他以不成熟的方式发泄自己的痛苦,不去批评、制止、指责这个愿望本身;抚慰这种痛苦,但并不满足这个愿望。

你可以帮助孩子对情绪进行命名,对孩子说:“你看起来很难过(痛苦、愤怒)”…你还可以去问问孩子:“发生什么了……”不要问:“你为什么哭!”如果你知道事情的缘由,你可以告诉孩子:“我明白你很难受……是因为……”

从完全读懂宝宝的哭闹开始,看见宝宝眼里的世界! 第3张

你可以体会并帮他的感受:

那真的很难受……

这真的太不公平了……

事情真的太不顺利了……

当他那样做的时候,这真的让你很生气……

在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孩子的感受之后,再问孩子:你想要怎么办?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?你需要我做什么?

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·费利奥沙教授曾说“当你能够为童年时期的自己留下同情的眼泪时,你就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孩子了。”

你不能接受孩子的哭泣,或许是因为你一直被教育“不许哭”,“不许闹”。

而实际上,情绪像一条河流,有时候风平浪静,有时候暗流涌动,有时候水流湍急,有时候波涛汹涌!

从理解孩子的哭开始,珍惜这个修通自己与情绪的关系的契机,与孩子一起成长!

宝宝呵护
生活护理
急救措施
体检免疫
母婴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