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1-3岁 > 幼儿教育 > 孩子要离家出走怎么办

孩子要离家出走怎么办

来源:育教儿    阅读: 2.12W 次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当孩子说“我要离家出走”时,你的做法影响他的一生。一大早,邻居家7岁的男孩因为不想去学校,闹着要离家出走,结果吃完早饭还是不见人,他们慌了,开始到处找。

孩子要离家出走怎么办


之后,邻居也加入进来,前院后院一顿翻腾,附近也都找遍了,还是找不到。所有人都急了。

后来,警察来了,小男孩才从橱柜后的一个盒子里探出脑袋。

原来小家伙一直躲在里面偷听大人的对话,直到警察来了,才意识到玩大了。

见到孩子,大家松了一口气,寒暄几句后就陆续离开了。

虚惊一场的父母抱着失而复得的娃,一顿狂亲。

孩子小,不敢走太远,但如果再大点,还真的让人头疼不已。

美国心理治疗师奥古斯都和卡尔的畅销书《热锅上的家庭》中讲过这样一个让人震撼的故事:

16岁的女孩克劳迪娅最近变得十分叛逆。

经常跟妈妈吵架不说,还时不时离家出走、夜不归宿。有一次,她甚至闹着要自杀。

克劳迪娅的爸爸妈妈非常头疼,各种好话说尽了,办法试遍了,仍无济于事,最后不得不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。

生活中,总有小家伙一本正经地向父母宣告:爸爸妈妈,我要离家出走了!哭笑不得的同时,父母又难免紧张。

这些总是闹着要离家出走的孩子,到底在想些啥?

当孩子说“我要离家出走”时,你的做法影响他的一生

1、 以离家出走要挟父母

朋友的儿子4岁,有一回,他大早上的就缠着朋友要吃冰激凌。

朋友不同意,孩子就生气了,对着朋友大喊:“你不爱我了,我生气了!我要离家出走,不当你们的宝贝了!”

说着,他真的抱着自己的玩具出了门。

朋友怎么劝说,孩子都不听。无奈,朋友只能跟着他,哄他回家。

谁知,孩子走到小区里经常买冰棍的商店门口就不走了,眼巴巴地坐在那里,一直央求朋友买冰棍,又哭又闹。

朋友碍于面子,又为了不影响店家的生意,只能给他买了一根冰棍。他这才拿着冰棍屁颠屁颠地回家了。

可那次之后,他经常为了要玩具或零食而闹着离家出走。

如今很多孩子,从出生起就被保护得很好,全家以他的需求满足为先导,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。

久而久之,一旦他的欲望家人无法满足,孩子就习惯性地哭闹或者以离家出走相要挟。

有时候,孩子闹着离家出走,或许是父母的溺爱和骄纵所致。

2、表达不满,渴望关心和爱

本文开头例子中的男孩小诺在闹出离家出走的动静前,其实早已流露出某些端倪。

有一个礼拜,他每天早晨都拖拖拉拉,一到上学的点,要么闹肚子、要么书包找不到了,总要耽误一个小时左右才去学校。

爸爸妈妈以为他故意拖延,不想上学。

每次都教育他,爸爸妈妈上班这么辛苦,供你读书,你要好好上学,不上学、将来你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。

当孩子说“我要离家出走”时,你的做法影响他的一生

可其实,小诺并非不想上学,只是不想做早操。

学校新出了一套体操练习,小诺因为学得慢,跟不上节奏,每次做操时,总是被同学嘲笑“四肢不协调”,因此,小诺开始逃避体操练习。

刚开始,小诺在吃晚饭时向父母试探性地说,学校新出的体操好丑,他不喜欢、不想做。

但父母忽略了小诺的情绪表达,总是匆匆吃完晚饭就对着电脑开始工作。

同学们的嘲笑、父母的不理解,让小诺满腹委屈,长久的积压下,他用“离家出走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,发泄压力。

16岁的女孩克劳迪娅也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和,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才会选择离家出走甚至闹自杀的。

有时候,孩子离家出走,是因为内心积蓄了很多烦恼,无处可诉、无人理解。孩子,只是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。

3、表达独立意识

孩子进入青春期,会开始渴望像一个真正的大人那样生活,做自己的决定,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期待。

他们会要求有自己的空间,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,慢慢远离家庭。

可是,很多父母无法适应孩子的改变,对孩子过多干涉,偷看孩子的日记、翻看孩子的书包,做出一些侵犯孩子隐私的事,让孩子感觉不到尊重。

电视剧《小别离》中,朵朵正上高中,妈妈翻看她的日记,干涉她的写作,严格监督她的学习,接送她上学放学,甚至晚上写作业也坐在书桌旁守着,使得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,给了她很大的压力。

她在笔记本上写下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的话,就六神无主地走出了学校,一直没有回家。

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,其实是每个独立意识萌芽的孩子内心的渴望。

他们虽然还未长大成人,但他们渴望对世界有更多的探索,作为父母,应该理解和尊重,而不是剥夺这份自由。

还记得那个躲在网吧尽情玩游戏的男孩吗?玩了五天后,看到爷爷寻找他的信息,就自己回家了。

有时候,孩子离家出走,可能正是独立意识的发展,他在控诉:他需要更多的成长空间。

当孩子说“我要离家出走”时,你的做法影响他的一生

那么,当孩子闹着离家出走时,父母该怎么做呢?

美国电影《雷蒙娜和姐姐》中,女孩雷蒙娜和家庭发生矛盾,因为爸爸的不理解,她一时意气、宣告自己要离家出走。

对此,妈妈没有阻止,而是平和地问她,你要离开多久。

小小的雷蒙娜没有意料到妈妈的反应,一时怔住,转而又试探性地说,永远。

谁知,妈妈竟开始给她收拾行李箱,边收拾边叮嘱她一些生活事宜,还亲自送她离开。

雷蒙娜拖着沉重的行李箱,一路徘徊辗转,委屈又无助,路途中回忆起家的美好,终于忍不住打电话求助父母。

最后,在家人的接纳和理解下,消除了隔阂。

她最初宣告离家出走,原本只是赌气,表达不满、吓唬父母,她本来以为父母会紧张、会向她道歉和妥协,但妈妈的做法让她明白:离家出走是无效的。

她从茫然不解到正视现实,这一段短暂离家出走的历程让她明白家庭的珍贵,也学会如何与家人沟通,表达自己。

作为父母,对于孩子的离家出走,如果因为过于紧张而做出妥协,就会让孩子以为这种做法是有效的,以离家出走要挟父母,形成惯性地一味索取。

如果是强行地制止或打骂,虽然会让孩子明白这样是无效的,但也会让孩子认为,父母并不爱她、不理解她,只是想控制她,会加深亲子之间的隔阂。

因此,最好的做法便是,保持淡定,与其制止、不如让孩子亲自体验一回离家出走的感觉,体会到独立时的孤单和无助,如此,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家庭的呵护和温暖。

父母若不放心,可以悄悄尾随保护,掌握孩子的行踪,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适时出面。事后,不要责怪孩子,与孩子好好沟通,这样他们才能“知难而退”。

有人说,最好的教育是“无为而治”。放任孩子离家出走,看似无为,实则有为,让孩子意识到离家出走不能解决问题。

当孩子说“我要离家出走”时,你的做法影响他的一生

离家出走,其实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契机,可以借此机会,让孩子树立以下几种意识:

1、 规则意识。

人与人之间相处,总会遇到问题和矛盾。父母爱孩子,所以会一再让步以满足孩子的要求。

但社会是有规则的,当孩子试图以此让大人妥协时,父母要树立底线,告诉孩子,遇到问题要理性处理,发脾气、威胁是无效的,一走了之更不能解决问题,不能以自我为中心,要在规则内寻求解决方法。

2、 家庭意识。

家庭是一个整体,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息息相关、荣辱与共,家人要相互关心和理解。

我们要告诉孩子,爸爸妈妈没有理解你的感受,要向你道歉。

但是,你感到委屈就离家出走,让家人为你担心,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。

无论何时,家都是你永远的港湾和依靠。既是一家人,就要对彼此负责,彼此有所交待。

当孩子说“我要离家出走”时,你的做法影响他的一生

3、 安全意识。

一直以来,孩子遭受意外伤害的事故屡见不鲜。在信息社会的今天,孩子更是面临更多危险。

借此机会,在孩子出走前,让孩子观看一些离家出走、发生意外的纪录片,给孩子亮起安全意识的红灯,学习一些安全常识。

4、 独立意识。

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娅说: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,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,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。

孩子宣告离家出走,也是对父母的警醒,是孩子在告诉父母,自己有了独立意识。

离家出走,既能让孩子体验独立和生存的艰难,培养孩子的挫折商,也让父母提前做好孩子终会离开的心理准备。

所谓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,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放手。

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。

孩子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多多少少带着家庭的印记。

当你认为孩子出现问题时,不妨关照一下夫妻关系。

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,是爸爸爱妈妈,妈妈也爱爸爸。

当一个家庭是充满着爱的,孩子的身上也会流淌着爱,他的行为问题自然会少很多。

愿你的孩子永远不会离家出走,共勉!